close
最近收到朋友寄來的一封E-mail
剛好我也是在昆山的打工一族
所以感觸特別深,心有戚戚焉啊~!
看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
來這邊跟我搶〝台勞〞這個工作了~

下面是原文,引用自遠見雜誌~
一個流傳在昆山出租車師父之間的笑話:韓國人、台灣人與昆山人在黃浦江畔比賽誰最有經濟實力,愛面子的韓國人首先把高價三星手機丟到黃浦江,驕傲地說:「韓國什麼不多,就是手機多!」;台灣人也不示弱地把台灣代工的筆記型電腦丟進了江裡,自豪地說:「台灣什麼不多,就是筆記型電腦多!」。

最後輪到了昆山人,他看了看身上好像沒帶什麼值得炫燿的東西,於是念頭一轉,把台灣人丟進江裡面,大聲地說:「昆山什麼不多,就是台商多!」 
事實上,昆山人並沒有把台商丟到江裡,而是全球前十大筆記型電腦代工廠的五家台商(仁寶、神達、緯創、倫飛與藍天)都已進駐昆山。
昔日,台灣掌握了全球八成五的筆記型電腦產能,今年9月大眾電腦關閉掉台灣最後一條生產線後,最令台灣自豪的筆記型電腦王國,正式吹起熄燈號,全部搬遷到長江三角洲。
如果說珠江三角洲是世界桌上型電腦的生產重鎮,那長江三角洲就是筆記電腦與手機等可攜式產品的重要製造基地。
其中,面積只有苗栗縣一半的昆山取代了台灣,成為全球筆記型電腦生產重鎮,全球平均每三台筆記型電腦就有一台在昆山製造。
昆山政府統計,2005年昆山的筆記型電腦年產能衝破兩千萬台,占全球筆記型電腦總出貨量的三成(IDC預估今年全球筆記型電腦出貨量上看六千萬台);而手機年產能也達到兩千萬支,相當於台灣2005年手機出貨量的二成六(MIC預估今年台灣手機出貨量七千六百七十萬支)。
數字的背後,代表昆山崛起,對照出台灣產業環境的沒落。昆山對於台灣的最大威脅在於——直接把台灣電腦產業供應鏈連根拔走。 

Made in Taiwan成絕響?
昆山不斷地複製台灣產業政策,營造出與台灣相似的加工出口區與科學園區,吸引台商大舉投資。其中,占地二.八六平方公里的昆山出口加工區更聚集了八十三家廠商、四萬五千名員工,累計投資總額14億美元,超過六成都是台商所投資的企業。
2005年昆山出口加工區的總產值及進出口總額,分別達人民幣700億元(約新台幣2912億元)與200億美元(約新台幣6700億元)。
在總產值與進出口總額方面,昆山都超越台灣所有加工出口區的總和。
兩岸的經貿實力消長形成極大的對比。
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01年製造業「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比重不到20%,但是到了今年9月,已經躍升為41%,台灣的工廠快速遷移到大陸。
當中華民國經濟部官員正苦惱去年台灣關閉了六千多家工廠之際,10月18日,昆山政府卻盛大舉辦「金秋經貿招商月」開幕典禮,城市廣場聚集了五千多位中外商人討論如何到昆山投資。「昆山平均每三、四天就有一家公司舉辦開工典禮,每天超過兩百位台商到昆山找地,」昆山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宣炳龍指著他寫滿行程的筆記本笑著說。

整個台灣輸給這個縣
一位頭髮灰白的昆山重量級台商望著前進路上車水馬龍的景象,感歎地說,十三年前,他跟昆山官員笑說,台灣任何一個鄉鎮都比昆山好,「現在整個台灣卻是遠遠不如昆山。」這十年是昆山翻天覆地的黃金時期。
昆山從一個四萬人、財政收入只有人民幣570萬元的小鄉鎮,發展到現在有六十四萬人口、財政收入人民幣100億元(約新台幣416億元),大幅超過台灣工業大縣桃園縣(桃園縣截至今年10月底,財政收入新台幣265.8億元,人口一百八十七‧六萬人)。
昆山的經濟實力被中國統計局評選為「中國百強縣市之首」,在大陸兩千多個縣級市排行第一,甚至於還超越了許多省分。
由飯店的住房狀況,就可以知道昆山的經濟活絡程度,2003年6月開始營運的昆山中信飯店住房率一直保持七成五以上,每天至少有一百多位台灣商務旅客住進昆山中信,占總體業務量的六成。
2003年1月從台灣派到昆山的昆山中信飯店總經理劉鍔觀察,2003年是昆山發展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大都是勞力密集的產業投資為主,2003年後,台灣大型IT業者快速在昆山擴廠,建廠人員與採購客戶大量湧入昆山,帶動了飯店三個月以上的長包房(長期客)需求。「光是仁寶,曾經一個月包下了三百五十個房間,」劉鍔指出,最近還要跟昆山TFT-LCD面板廠龍騰光電商談六十個長包房的契約,安排龍騰光電的日本與台灣技術團隊入住。 

複製台灣產業DNA
行政位階相當於台灣一個鄉鎮的昆山市,究竟有何招商「獨門祕訣」,可以在上海與蘇州兩大都市的夾縫中勝出?
主動出擊,是昆山得以超越長江三角洲其他競爭對手的第一步。
十年前,昆山政府每天派遣一組人員在上海虹橋機場接機大廳「守株待兔」,攔截每一個國際航班的旅客,熱絡地發放昆山招商的宣傳單,邀請台商到昆山考察環境。
昆山政府不只是主動招商,而是有計畫性地築巢引鳳,複製台灣產業投資環境的基因。
「去台灣招商不是招企業,而是學習如何創造投資環境,」來過台灣十餘次的宣炳龍強調,把好的經營模式學過來比招企業更重要。
1995年9月,滬士電子總裁吳禮淦邀請昆山市長與宣炳龍參訪竹科與楠梓加工出口區。第一次參訪台灣的竹科與楠梓加工出口區,宣炳龍很羨慕台灣能夠如此規劃加工出口區,創造巨額的外匯。
「一般人都是去看工廠,我卻是去學習加工出口區的營運模式與海關通關流程,」宣炳龍坦言,每次他去台灣都拍攝數百張加工出口區的環境規劃照片,並且揹回好幾袋資料,研究台灣政府如何建立起竹科與加工出口區,吸引海外學人回國創業,創造巨額的外匯。
回到昆山後,宣炳龍決定在昆山規劃全中國第一個地方政府自費開發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連夜找了吳禮淦與一位台灣建築師,拿著昆山地圖,草擬了昆山出口加工區的規劃方案,送呈中國國務院審批後,2000年10月昆山在滬寧高速公路北側成立了全中國第一個出口加工區,吸引了五大筆記型電腦廠商神達、仁寶、緯創、倫飛與藍天的相繼進駐。


其實,台灣政府無法創造讓企業永續經營的環境
外資走避、本土企業相繼外移,也是無可避免的
只是,再多的警訊都無法喚醒政府對經濟的重視
因為,在這些政客的眼中,只有利益及權力而已
可憐的小老百姓,最後只能在去留之間做選擇
個人認為,這篇文章開頭的那則笑話
結局應該要改成這樣~
最後輪到了昆山人,他看了看身上好像沒帶什麼值得炫燿的東西
於是念頭一轉,把台灣人跟筆記型電腦一起丟進江裡面...............
 』
因為,昆山現在不但台灣人多,筆記型電腦也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ang1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